苏州新鸿基破解精密机加制造的柔性密码
我国是全球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大国,承接了大量国际高端制造品牌的代加工业务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约有5万至8万家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,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,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设备综合效率(OEE)提升的瓶颈,以及多品种、小批量订单带来的技术传承难、交付压力大、成本控制紧等系统性挑战。
如何突破这些困境,实现价值跃迁,已经成为行业共同的课题。本期报道 ,新华社记者走进新鸿基苏州工厂,探访他们的技术破局及价值跃迁之路。
起点:与芬发自动化共建柔性产线
新鸿基成立于1992年,三十年来始终专注超精密零部件制造,产品远销全球17国,覆盖医疗、航天航空、半导体、光学及一般工业品等尖端领域,是众多全球高端品牌的深度合作伙伴。
新鸿基是典型的多品种、小批量高端机加企业,以差异化的市场定位,灵活、高效的生产方式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。2020年,新鸿基与跨国自动化企业芬发自动化(Fastems)合作,分两期交付了机床托盘管理, 物料管理,刀具自动化的全柔性产线。作为业内知名的多品种、小批量机加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,芬发自动化深厚的自动化生产理念及丰富的实践案例,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破局:柔性自动化应对多品种小批量挑战
通过柔性自动化升级后的产线,采用智能调度、无缝换产与连续加工技术,将设备休眠时间压缩至极限,自2021年5月建成投产至今,该产线设备综合效率(OEE)已稳定突破75%,今年前五个月的数据显示,单月OEE已数次突破80%。二期产线配备了拥有1000把刀容量的中央刀具库,实现了送刀、装刀、刀具信息传送,刀具共享及寿命管理的全自动化,从根本上杜绝了因人工失误导致的撞机或停机问题,实现了产线的无人的夜班生产,可完成多种产品同时生产。芬发自动化已成为新鸿基实现技术突围的关键支点。
跃迁:从“产品出海”到“技术出海”
当下面对企业出海的浪潮,新鸿基迎来从“产品出海”到“技术出海”的全新跃迁。新鸿基制定了以中国本土为“全球技术中心”的战略,通过云平台实现对全球产线的远程运营管控,将海外工厂的核心技术环节,包括工艺编制、夹具设计、程序编写及试切削集中在国内完成,再整套输出技术文件。这一模式使海外工厂无需配备庞大技术团队,即可获得“零时差”的工程支持,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。此次,新鸿基在马来西亚建设新工厂,再次携手芬达发自动化拓展海外的产线,继续为新鸿基的“全球技术中心”的战略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

三十载磨一剑,凭借勇于突破的创业精神,通过柔性自动化产线,新鸿基不仅成功破解了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的效率与交付难题,更在全球高端精密制造领域构筑起了具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,也为精密机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可借鉴的破局新路径。